赵昕:《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智慧工地应用与发展》 解读
住建部信息中心产业处处长:赵昕
《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7)—智慧工地应用与发展》于2017年6月22日在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上正式发布。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年度系列报告,自2013年起其已成为我国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风向标。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施工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趋向具体工程项目的应用。对建筑领域信息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即施工现场来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BIM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工地”,对促进工程项目成功、改变传统建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智慧工地发展历程
施工现场信息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讲,我国施工现场的信息化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单业务岗位应用的工具软件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之前,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单机工具软件,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二是多业务集成化的管理软件阶段。从2006年开始至2012年左右,主要是以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或平台的形式出现,一般面向企业管理者自上而下实现推广和实施,基于企业、项目、施工现场三层架构实现全面信息管理。
三是聚焦生产一线的多技术集成应用系统阶段。集成多技术有效辅助一线工作、实时采集一线数据、精细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等。
(二) 智慧工地基本概念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高度的信息化基础上的一种支持人事物全面感知、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的新型信息化手段。它聚焦工程施工现场,紧紧围绕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综合运用BIM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和智能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技术,与一线生产过程相融合,对施工生产、商务、技术等管理过程加以改造,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等,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
(三) 智慧工地基本特征
“智慧工地”是BIM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先进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智慧工地”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聚焦施工现场一线生产活动,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
二是保证数据实时获取和共享,提高现场基于数据的协同工作能力。
三是追求数据的分析与预测能力,提高领导科学决策和智慧预测能力。
四是充分应用并集成软硬件技术,满足施工现场变化多端的需求和环境,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 智慧工地应用架构
“智慧工地”信息化应用架构包括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五个方面的内容。现场应用通过小而精的专业化系统,实现施工过程的全面感知、互通互联、智能处理和协同工作;集成管理通过数据标准和接口的规范,将现场应用的子系统集成到监管平台,创建协同工作环境,提高监管效率;基于一线生产数据建立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决策和预测,实现智慧型的辅助决策功能,提升企业和项目的科学决策分析能力;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项目知识库,通过移动应用等手段,植入一线工作中,使得知识发挥真正的价值;“智慧工地”的建设可延伸至行业监管,通过系统和数据的对接,支持智慧行业监管。